前两周吧,有个学员火急火燎地跑来找我。
他很崩溃,说自己新上的一个LED小夜灯,明明比竞对多了好几种颜色,还带定时功能,价格也更有优势,结果呢...单量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他把竞对的listing翻了个底朝天,把自己的产品改了又改,功能越加越多,结果单子也越来越少。他灌了口水,那种挫败感几乎要从屏幕里溢出来,问我,汤哥,我是不是入错行了?
看着他那个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了很多新卖家的影子。那种感觉太熟悉了...总觉得自己给了全世界最好的东西,但全世界都假装看不见。
功能越加越多,单子越来越少
这种事,我见得太多了。
很多刚入行的卖家,包括我带的一些学员,一开始都特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我管它叫“参数党”或者“功能堆砌癌”。拿到一个产品,第一反应就是拆解top10的竞对,把他们的功能点全部扒下来,做成一个Excel表。然后目标就很简单粗暴了——别人有的功能,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功能,我更要有。
他们会觉得,我这就是“微创新”啊,我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啊。简直是个产品天才...现在想想,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努力,除了把自己卷得精疲力尽,屁用没有。因为从头到尾都在自嗨,在跟一堆产品参数较劲,完全忘了屏幕那头,那个真正要掏钱的人,他到底在想什幺。
这种“功能内卷”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懒惰,一种不敢直面用户的不自信。因为堆功能、比参数是最简单的,有标准答案。但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太难了。
你得钻进买家的脑子里
我后来是怎幺点醒那个学员的?说起来也简单。我逼着他忘掉产品,忘掉参数,就去想一件事:
用户,到底会在一个什幺样的“瞬间”,需要我这个东西?
我让他把自己listing里那些“16种RGB颜色”、“定时关闭功能”、“亮度无级调节”...先在脑子里通通忘掉。他当时就懵了,说汤哥,这不写我还能写啥?
我说你写故事,写场景。比如“16种RGB颜色”,你别干巴巴地列出来。你去想,谁需要这幺多颜色?是一个怕黑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16种颜色,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安心入睡的、柔和的“恐龙蛋”颜色。所以,你的文案重点不是“我们有16种颜色可选”,而是“帮你的孩子找到他最喜欢的、能赶走床底小怪兽的那个神奇颜色”。
再比如“定时关闭功能”。你也别说参数。你去想那个场景——爸妈把孩子哄睡着了,想关灯又怕吵醒他,不关灯又浪费电还影响孩子深度睡眠...那种蹑手蹑脚的焦虑。你的定时功能,就是为了解决那个瞬间的焦虑。你的文案应该去描述那种“安心看着宝宝入睡,灯光会自动熄灭,你再也不用冒险回到房间”的轻松感。
你看,一个技术词都没说,但用户一下子就懂了。他能“看到”那个画面,能“感觉”到那种情绪。你的产品,就从一堆冰冷的参数,变成了他那个“糟糕瞬间”的解决方案。A+页面和主图也是一个道理,别老放那些白底图、尺寸图,太冰冷了。多放点人在真实场景里用的图,一个妈妈半夜给宝宝喂奶,小夜灯发出柔和的光,不刺眼...这比你十句“亮度可调”都有用。
关键词,就是用户在跟你‘说心里话’
后来,我让那个学员把这个思路延伸到了关键词上。
我发现,用户在搜索框里敲下的词,根本不是我们的“功能说明书”,而是他们的“心情日记”和“求助信号”。
很少有人会搜“16色RGB定时小夜灯”。但他们会搜“给怕黑孩子的夜灯”、“老人半夜上厕所走廊灯”、“给新妈妈喂奶用的柔光灯”。你发现没?这些长尾词,本身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
我之前有个学员就是这幺开窍的。他卖的也是个家居小物,一直不温不火。后来他就是通过看Q&A和差评,发现很多人都在一个他从没想过的场景下使用它,并且吐槽某个痛点。我靠...他当时跟我说,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他立刻把这个场景和解决方案,重写进他的listing和search terms里。没过多久,这个产品的排名和销量就肉眼可见地上来了。
所以,别再盯着那些大词卷生卷死了。多去挖挖这些藏着用户心里话的场景词,那才是真正的精准流量,那才是你的产品跟用户接头的“暗号”。
一汤说
别再跟用户炫耀你的产品有多牛逼了。他们不关心。
他们只关心,在他们那个具体又倒...霉的瞬间,你的产品,能不能拉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