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打开亚马逊的首页,你看到的却大部分都只有商品图类目图,甚至是“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就是看不到几个产品价格。

明明价格是电商最敏感的因素,为什幺亚马逊反而要“藏”起来?
这背后其实藏着亚马逊和其他平台完全不同的逻辑和目标。
而我们作为卖家,要学会跟着它的逻辑走。
理解平台的逻辑,是为了做出符合逻辑的动作——
用系统希望看到的方式去经营,才能“顺势而为”的爆单。
一、价格当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越低越好”,而是“价值匹配”
价格是所有电商平台都绕不开的关键变量,它会影响:
用户点不点你的商品;
系统给不给你曝光;
以及你最后能赚多少。
但这里有一个误区:
很多人以为“价格越低越有竞争力”。
其实不然。
在成熟平台(尤其是亚马逊)上,太低的价格反而会让人不信任。
比如:
同样是一把宠物指甲剪,别人卖19.99美元,你卖9.99美元。
用户看到会想:“这质量靠谱吗?”
结果他点进另一个卖18.99的品牌,销量、评价、图都更漂亮,最后买的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放心的。
所以,价格的作用不是“吸引眼球”,而是帮用户确认价值是不是匹配。
这也解释了,为什幺亚马逊不急着在首页贴价格。
(Haul 例外:在亚马逊这个‘首页弱价’逻辑中,Haul 是一个专门为低价商品设置的子商店。用户进入 Haul 时,价格重新成为核心信号,因为在这个场景下‘低价’正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点。”)
二、亚马逊首页的目标,不是“卖货”,而是“了解用户”
这一点非常关键。
别的平台首页是“商场门口的特价区”,
而亚马逊首页,是“算法在跟你聊天”。
举个例子:
如果是亚马逊消费者,你上周搜过宠物用品,亚马逊就会在首页给你推“狗狗磨牙玩具”“宠物洗毛液”;
你刚买了个蓝牙耳机,系统又开始推荐“收纳包”“耳机支架”。
这些内容的目的不是立刻让你买,而是让系统更懂你。
首页展示的每一次点击、滑动、停留,都会被算法记录下来,形成你的“兴趣画像”。
这个阶段,价格反而是干扰信号。
如果一开始就亮出价格,你可能直接退出,算法就学不到你到底对哪类产品感兴趣。
三、平台模式不同:其他平台拼价格,亚马逊拼信任
来看看不同平台的“首页逻辑”对比:
用低价刺激冲动消费 | ||
用内容 + 情绪刺激下单 | ||
用信任感和推荐逻辑长期留住用户 |
亚马逊的用户通常更理性:
他们上亚马逊不是为了“捡便宜”,而是为了“买得放心”。
所以,首页展示的重点不是价格,而是:
评分和评论(别人买过觉得好)
品牌和图文(质量看得见)
Prime服务(送得快、退得方便)
等你产生兴趣,点进去看详情页时,价格才出现。
那时你已经被说服——“值这个价”。
四、亚马逊的算法逻辑:先兴趣、后决策
在亚马逊,整个用户购物路径大概是这样:
首页阶段:系统观察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价格被淡化。
搜索阶段:你主动搜索后,系统才给你展示带价格的商品列表。
详情页阶段:这时价格、优惠券、配送、A+图文全部出现,帮你做决策。
结算阶段:确认订单、税费、物流、会员优惠,才显示总价。
这是一种“延迟价格曝光”策略——
用户在心理上已经被“价值”吸引,再看到价格,就更容易接受。
从平台逻辑看:信任带来复购,复购创造利润
在电商平台的算法逻辑里,有一个重要指标叫 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它代表一个用户在平台上能产生的全部消费金额。
价格带来短期成交,信任带来长期收益。
Temu、Shein 这类平台靠低价吸引用户,但流失也快。
亚马逊靠信任体系(评论系统、A-to-z保障、FBA物流、退换货体验)让用户留得久、买得多。
多项调研表明,亚马逊在美国市场的用户复购率远高于低价平台,核心用户群体的复购比例可达 50% 以上,而价格导向型平台的复购率往往不足 30%。
这就是为什幺亚马逊宁可花巨资建设仓储物流,也不愿用“最低价策略”。
因为它的利润不是靠一锤子买卖,而是靠信任复购的复利效应。
五、这和卖家有什幺关系?
理解平台逻辑,就是为了行动方向正确。
很多卖家做亚马逊失败,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用错了打法:
他们用“低价冲动逻辑”去打一个“信任优先”的平台。
如果你知道首页不会帮你“卖低价”,
那你就该把心力放在:
提升主图和视频质量;
优化标题和五点描述;
让评论说出你的价值(quiet / sturdy / easy to use);
设置合理优惠券和Prime配送;
用价格支撑“品质”,而不是掩盖问题。
换句话说:
不是亚马逊不重视价格,而是它更重视“让价格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