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离首次报送涉税信息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由于此事件涉及卖家最直接的利益,加之某些不良服务商带节奏,搞得大批从业者焦躁不安。这不,今天国家税务总局又发文提醒了。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官网
先说一个数据,截至目前啊,有超过95%的平台已经报送了相关涉税信息。关于这个事情,我前后也写了不少文章,每篇内容都是我从卖家角度尽可能去给到大家一些中肯的建议,或者一些一手的消息。
今天啊,我再结合近期,跟大家聊一个很多卖家都会忽略的点,算是一个很大的隐藏风险,如果不重视,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决定专门写篇文章给大家再分析分析,提个醒。
1
众所周知,基于平台风控等因素,亚马逊多账号运营是绝大部分卖家都跑不掉的,无非是谁的账号更多,有的几十,有的几百,有的可能上千,这是行业的一个真实且持续多年的现状。
然后这些多账号运营卖家手里的店铺有一个特征,绝大多数的主体注册地都是在一些内地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像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比较少。
这其实也是历史遗留原因,早年过亚马逊KYC、二审,以及注册账号的时候,大家需要准备的那些文件,包括银行认证材料等等。但是呢,如果注册地在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比如要求提供中行凭证这一类,很多银行不一定能配合,而且各种规矩和条例也比较多,各种地址核查也比较严格,所以当时为了提高账号通过率,能够快速过审,很多账号的主体都是放在一些内地小城市的,放在一线城市的很少。
说完了账号主体公司注册,我们再来聊一下法人问题,法人的来源一般是以下几个方向: 公司的员工;身边及老家的亲戚朋友;还有找服务商花钱买的代持法人。从实际操作来看,除了公司员工,很多法人也都是生活在一些穷乡僻壤的小地方,毕竟大城市生活的人也不愿意干这个,这样反过来又迫使公司注册地还是得放在三、四线的小城市。
那幺这个所谓的隐患呢,其实在法人这里。因为亚马逊报送涉税信息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国内很多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已经出现外溢效应了,它不再是一个圈内的事儿,包括国内电商也要报送,导致很多圈外人都知道了。这种事情一旦外溢,这些账号的主体法人,不管来源是什幺,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个事儿了。
当然,不排除有一小部分法人因为信息闭塞等原因,到现在还是不知道税务报送的事儿。但是,据我们推断,各地税务局拿到数据以后,陆续会给这些法人推送短信的,甚至有一些税务局可能会直接给法人打电话,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直接上门,特别是在一些穷乡僻壤缺少税收的地方。
目前,国内电商有很多法人已经接到短信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个棘手的情况,这些账号的法人早晚都会知道涉税信息报送这个事情。由于之前你只是让法人做账号代持,并没有提及任何税务相关的风险,很多法人也是因为没有风险才愿意给你代持,现在的情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法人需承担的风险和之前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2
基于上述情况,面对新形势,那法人就有可能变得不可控,会做出很多你可能意想不到且无法控制的事情。
例如,因为担心税务风险,不想继续做法人,不和你说去悄悄把公司注销了,导致你店铺注册信息异常被亚马逊审核(亚马逊系统能穿透工商信息),这种可能性蛮大的;还可能跟你扯皮,让你加更多的钱,或者签个很复杂的担保协议等等。
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个法人接到税务局调查,被吓一吓,因为担心极力否认自己知道当法人这个事儿,甚至去和帽子叔叔说自己被骗了,那可能卖家就会涉及刑S责任了。比如侵犯公民信息罪和买卖国家公文证件罪等等,这些刑法都是很严重的。
在我看来,这里面的风险程度高低,就看法人跟你的关系紧密度了。
如果关系越近,老家的亲戚朋友这种,可以解释清楚,该补的税或者造成的损失,你来承担就好。然后,你尽可能注册新的店铺,去跟卖原来的老链接或者后台替换掉原有主体。
但是关系越远,比如你买的店铺,法人是离职员工,或者一些老乡啥的,那这种情况,发生上述不可控的风险就非常大了,一定要早做防范。
那幺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老铁可能说,不怕,因为我用的是归集模式,很多上市公司都是这幺搞的。事实上,归集模式也有风险。
这里稍加解释一下,所谓的跨境上市公司合规模式:成立个境外公司 ,并和店铺主体签订协议 再搭建个新的国内贸易公司,向前面的境外公司报关出口。

来源:卖家分享
这一套“归集”合规模式最大的风险是:遇上内地一些财政困难地方,当地税务局是否承认?我们推测大概率是不认的,他们肯定会咬死公司是个空壳,一堆亚马逊销售数据,但是没公户没发票,就是要一查到底,你也没有办法,而且深究来看,当年直播头部薇娅就是用的归集模式来避税,结果被抓了典型。由此可见,所谓归集模式合规不合规,真的是看当地有关部门的“格局”了。
但是,如果注册地在一线城市,特别是深圳,还有各大跨境电商产业园,大概率是认可归集模式的;如果全部是香港的话,就更安全了。除非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定调:归集模式合法合规,但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你想想,如果那些穷乡僻壤的税局认可归集模式,那这一波于那个地方而言,岂不是一分钱都收不到了,你是当地税务你会答应吗?而且,税务和公安可以联合执法,还能跨区域执法,想一想都挺后怕的,这里比较敏感,我也不方便多说,一言蔽之,账号的公司注册地在偏远地区的,需要尽早做准备。
3
如果归集模式挡不掉这个风险,那幺多账号运营的卖家应该怎幺去应对这个问题呢?
一种方案呢,就是抓紧把你的公司注册地尽可能都迁到一线城市,抓紧往各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去走,越快越好,这些地方基本是认归集模式的。小地方和穷地方的公司能注销就抓紧注销,尽量离得远远的。
法人的话,如果不是公司在职员工和亲戚朋友这一类的,能不用就尽量不要用了。否则,就像上面分析的那样,在如今新政策新形势下,后患无穷啊!试想一下:就算你把公司挪到一线城市,你和他说归集模式能解决税的问题,你觉得法人听得懂吗?他会信吗?
跟大家说个真实案例,有个卖家的朋友,公司注册地址在某个贫困县,结果当地商务局拉到了该公司今年的跨境业务营收数据,被点名表扬,还说要上门来拜访。如果这位卖家不迁移主体,这后续的画面大家自行脑补吧。

微信群截图
这里再多说一句,和切换境外香港主体不一样,国内公司注册地迁移相对风险很低,你在亚马逊后台更新地址等信息,根据我们的实操经验来看,大概率不会触发视频审核,通常是邮寄明信片,做个地址认证。
另一种方案呢,就是小城市小地方我也不怕,继续待着不挪窝,我是当地“婆罗门”,法人都是我老家亲戚,各个部门关系都很好,不承认归集那我就每个公司去开公户,去走合规进出口,当一个老家的纳税大户,说实话也是有人这幺干的,但是走这种模式,合规成本和未来的风险就大了,你得测算一下自己的利润能否cover得住。
4
最后,说一下Q3怎幺申报的问题,评论区、私信有很多朋友也在问,这里分两种情况说:
第一种情况,注册地在深圳等一线城市,之前是0申报,如果不选择继续0申报,一旦如实上报Q3数据,税务局一看你这个前后相差这幺大,这里面的风险有多高,和自首有啥区别,大家自行评估吧。而且大城市,你只要不自首,大概率前面几轮抓典型是轮不到你的,那我们就可以以拖待变,等普适性政策出来。
第二种情况,注册地在三、四线这类穷地方,这种情况能注销就抓紧注销,能迁走就迁走,这些地方你不管是0申报,还是如实上报数据,风险都挺大的。
那未来多账号卖家的运营模式是什幺样子呢?
要幺你的公司都在一线大城市,在跨境电商产业园,法人也都是完全可控且深刻理解税务风险的,采取的类似赛维那种归集模式,当地政府也认可;要幺就是全部账号公司主体全部迁到境外(不建议后台直接换主体,风险极大),比如香港,每个公司申请对公直接收款,都在香港,这种也是OK的,还会更安全,毕竟涉税信息报送都免除了。
至于之前7-9月的“欠账”,你在一线大城市,前面几轮首先肯定抓的是头部大卖家,树典型立威嘛,你大概率不在名单里;即使你不幸被查了,那就认罚,你把欠的税金和罚款一并上交,再重新轻装上阵,心里始终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换个角度看,也算是一件好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