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税政策的突然转向引发了跨境电商领域的一波备货潮。短短一周内,货代们的业务量暴增,许多资深货代反映"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发货需求"。这场风暴式的发货潮正在考验整个供应链的承载能力。
关税下调激发的备货狂潮
关税政策调整后,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被注入了强心剂。跨境电商圈从4月初的惊恐到5月中的松一口气,仅用了40天。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达成初步协议,双方同意暂停24%的关税加征,这对亚马逊卖家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目前来说,加上10%关税,20%芬太尼税,再加上301基础关税,大概关税在50%左右。虽然总体关税负担仍然不低,但至少没有进一步恶化,这已经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据行业内部统计,过去一周内发往美国的货物量比前一个月同期暴增了近80%。各大货代公司24小时轮班作业,却仍然难以满足暴涨的需求。一位资深货代负责人透露:"我们不得不临时扩招操作人员,现有团队已经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即便如此,订单还是在不断积压。"
这种疯狂的发货热潮背后,是卖家们对Primeday的强烈期待。根据亚马逊公布的数据,去年的Prime会员日创下了历史新高,独立卖家在48小时内售出了超过2亿件商品。2025年的Prime Day将在7月举行(具体日期尚未公布,将以官方通知为准),这无疑将是一次转化爆发与流量飙升的重要机会。
虽然整体海运费相比高关税时期有所下降,但在这波集中发货潮中,部分航线运价已开始反弹上涨5-10%,尤其是美西线箱量紧张。说实话,这种短期波动在大促前总是会出现,只是今年因为关税调整的因素,波动更加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密集的到货会否导致亚马逊仓库接收延迟,进而影响Primeday参与资格。
Primeday入仓时间窗口已经错过
必须直截了当地说:在这个时间节点,大部分卖家已经基本赶不上Primeday的入仓窗口了。根据亚马逊官方指南,标准商品入仓截止日期是6月9日,而服装、鞋类等特殊品类则为5月31日。
从当前日期倒推,从中国工厂备货、出运到美国港口、清关入仓,整个链条至少需要45-60天。这意味着,现在才开始准备的卖家,几乎不可能按时入仓参与Primeday。即使加急处理,也面临着极高的延误风险和额外费用。
这不是悲观,而是现实。我见过不少卖家盲目乐观,最后损失惨重。与其在不确定性上投入大量资金,不如接受现实,调整策略,把目光放在Primeday之后的销售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亚马逊明显加强了对库龄管理的要求。我估计是因为去年Q3库存积压问题太严重了。所以,库存规划更需要精准,而不是盲目跟风。
错过Primeday窗口后的应对策略
既然错过了Primeday的最佳入仓窗口,我们需要转变思路:
将重点转向已有库存优化。 与其纠结新货赶不上,不如充分利用已在亚马逊仓库的产品。检查现有SKU库存情况,重点优化那些有参与资格但曝光不足的产品。调整广告策略、优化listing、重新审视定价策略,这些都能帮助你在Primeday期间提升已有产品的表现。
为Primeday后的销售高峰做准备。 Primeday结束并不意味着销售机会的终结。实际上,活动后的2-3周是个被很多卖家忽视的销售窗口。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在Primeday期间只是加入购物车但没有下单,他们在活动后仍有购买意愿;另一方面,Primeday吸引了大量新Prime会员,他们在活动后仍处于消费高峰期。把你的新货时间节点定在这个窗口,可能比匆忙赶活动更有效。
合理安排发货节奏,不要停滞不前。 错过Primeday不等于不发货。相反,现在是调整发货计划的好时机。可以考虑将部分原计划的空运改为海运,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保持适度的发货量,为Q3销售季做好库存准备。
老实说,我反而觉得那些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为Primeday做准备的卖家更有远见。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已经行不通了。
有话说
今年的局势提醒我们,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应对危机,更是一种长期战略。错过了Primeday入仓窗口的卖家,别灰心,这可能是重新审视你的整体运营策略的好机会。
在这个关税、物流、仓储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环境中,真正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来自于产品本身,更来自于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和供应链的灵活应对。尽管错过了Primeday的黄金入仓期,但只要及时调整策略,依然能够在整个Q3销售季中获得可观的回报。
记住,Primeday只是亚马逊全年营销节奏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适应、调整、前进 - 这才是跨境电商的长期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