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周一,亚马逊突发大规模宕机,让行业再次见识到“蝴蝶效应”——一次系统崩溃,不仅让卖家慌了阵脚,也让整个依赖 AWS 的跨境生态短暂失衡。
截至目前,系统虽已恢复,但余波仍在蔓延。
“购物车没了、ACOS爆了、单子没影。”这是过去几天里,卖家在社交媒体吐槽中最常出现的三句话。
跨境导航网 了解到,宕机事件之后,系统虽已恢复,但不少卖家反馈后台依旧异常——广告乱跑、流量不见、购物车离奇消失。
一位卖家无奈表示:“我购物车全丢了,说是绩效问题,但之前一直都有,就这两天全没了。”
另一位卖家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Bug出现后,我整店的购物车都没了,找客服等了半个多小时,客服也说不出原因。”
而广告端同样“惨烈”。一名卖家称:“今天销量太惨淡了,ACOS 爆了 140% 多。”还有人吐槽:“昨天系统崩了广告没花完,今天忘了调预算,结果 ACOS 直接飙到 400%,亏得没底裤了。”
评论区里一片哀嚎:“后台能登,但单子没了”、“广告还在烧,数据还在卡”。
有卖家总结这次经历——“系统恢复了,但生意没恢复。”

虽然亚马逊在10月20日称系统“已逐步恢复”,但业内普遍认为,广告投放、流量分配等环节仍存在延迟与异常,业务侧尚未完全回稳。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近期的流量波动并非完全由宕机造成。自今年夏季PrimeDay 以来,亚马逊整体流量增速趋缓,部分卖家的广告成本持续走高、转化效率下降,这一趋势早在Bug之前就已显现。
而背后原因或与整体消费信心走弱有关。德勤最新的假期支出调研显示,57%的美国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经济将走弱——这是自1997年该调查启动以来最悲观的预期。整体来看,美国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假期季平均减少约10%的支出,更倾向于选择折扣商品和促销渠道。
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马逊此次宕机事件的影响被放大,但卖家端流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于系统故障本身,而是整体流量放缓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眼下正值黑五网一的备战节点。跨境导航网了解到,亚马逊近日已公布2025年黑色星期五与网络星期一的促销安排,活动将于11月20日开启,持续至12月1日,共12天。12月1日的网络星期一作为黑五后的首个周一,也将成为本次促销季的收官关键。
但节奏并未完全回到往年的状态。宕机事件虽已过去,卖家端的投放与备货仍显保守。有人缩减预算,也有人暂缓促销计划,更多人选择观望系统和流量的恢复情况。整体来看,市场情绪还在回稳中。
就在卖家还在处理系统宕机余波时,亚马逊在日本悄然上线了全新的低价购物入口——Amazon Haul。
跨境导航网获悉,亚马逊近日宣布在日本推出 Amazon Haul 测试版,该入口目前已在 App 端开放访问,主要聚焦千日元以下商品,涵盖时尚、家居、日用品等基础消费类目。整体页面独立于主站,功能更轻量,用户可直接在专属界面完成搜索、加购与支付。
据了解,Haul 采用阶梯式折扣机制——订单满 2000 日元可减 20%,满 3000 日元减 30%。履约周期约两周,退货政策与主站保持一致。

从机制设计来看,Haul 更像是亚马逊在日本市场的一次价格带下探试水,通过“轻入口+低价策略”重新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
而这一步背后,许是亚马逊在日本市场压力渐显的现实。
跨境导航网 了解到,亚马逊自 2000 年进入日本市场以来,长期依靠高效物流与 Prime 会员体系稳居本地电商前列。但近两年,其市场地位正面临明显的“松动”。
一方面,外部竞争不断加剧。
日本本土平台乐天(Rakuten)和雅虎购物(Yahoo! Shopping)等通过强化积分体系和会员福利,牢牢锁定高复购用户;
而来自中国的低价电商则在重新定义日本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数据显示,近一年内,日本线上消费群体中约 70% 曾尝试跨境或低价电商购物,Temu 、SHEIN 等平台的下载量多次超过 Amazon Japan。
另一方面,内部增长也在放缓。
根据日经新闻与多家零售数据机构的统计,亚马逊日本的销售增速已从疫情期间的两位数下滑至个位数。Prime 会员增量趋缓,广告收入增长放缓,而成本端却持续上升。
在高成本、低增量的格局下,亚马逊迫切需要新的增长抓手。因而,Haul 的出现不仅是市场应对,更是一场自我调整。
对亚马逊而言,这是一次“向下试水”,在高调性与低价竞争之间寻找平衡;对行业而言,则是一个信号——当老巨头开始谈“低价”,电商竞争的底线,或许要被改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