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10月,来自国务院的一纸税务报送规定,正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最新进展,截至10月15日,已有6654家境内外平台报送了平台基本信息,超过4100家平台已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六成。
日前,除淘宝、京东等国内平台外,亚马逊等境外平台也已相继启动报送工作,掀起业内震荡。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一场前所未有的税务合规大考已经迫在眉睫。但从近期消息来看,大考当前总有人铤而走险,试图通过“更换主体”来规避监管,而实际上这一操作正处于高风险状态。

跨境导航网了解到,自亚马逊发布涉税信息报送要求的通知后,便有不少卖家重视起税务报送新规,开始寻求能够尽量降低成本的操作方法。
在这之中,“换香港主体避税”在业内的讨论热度当属其一。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0月31日前平台企业将首次向税务部门正式报送平台内中国境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
由于需报送涉税信息的主体并不包含中国香港主体,加之跨境服务商关于“能尽快帮助卖家把店铺主体变更为香港公司”的广告帖井喷,不少卖家均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操作。
但据业内爆料,近期已有操作换香港主体的服务商被相关部门约谈,并且还被要求全面删除相关业务广告。跨境导航网也观察到,相比之前井喷式出现的广告量,目前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相关关键词,能够看到的广告贴数量已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在披露涉税信息报送进展的媒体报道中,相关操作也遭到了税务局点名。该报道指出,个别平台或中介机构存在教唆平台内经营者、从业人员通过分拆收入、境外注册等方式转换主体身份、隐匿收入来逃避监管的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涉税信息报送秩序。

《规定》配套公告明确,通过为平台内经营者、从业人员批量办理登记注册、更改店铺唯一标识码以及其他方式违规引导或帮助平台内经营者、从业人员转换收入性质或者分拆收入,均属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财税专业人士也指出,境内经营者通过境外注册等方式转换主体身份以规避涉税义务,同样会受到相应处理。
据此不难预料的是,值此政策刚施行的敏感期,包括“临时换香港主体以避税”在内的踩红线操作将受到严格监管。在此提醒各位卖家,面对不可逆转的合规趋势,还需将保证税务合规放在首位,构建全链条税务管理体系,以避免因抱着侥幸心理采取的违规操作而影响正常销售。
从当前情况来看,相比临时换主体,成本票缺失才是跨境卖家们最关心的报送难题。

根据《规定》及电商平台发布的相关通知,新规之下,跨境卖家的应报税项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正常流程报送,大多数卖家的综合税率约为利润额的25%。
但跨境导航网了解到,由于过去数年跨境电商行业一直缺乏完善的财务体系,在采购、物流等多个环节均无开票习惯,因此导致成本票缺失成为了合规报税、降低成本的最大难题。

▲图片来源于知无不言
在采购环节,跨境电商行业普遍存在上游是小型个体供应商的情况。因此从业内反馈来看,当下不少跨境卖家想要补成本票往往面临诸多限制,或是“公对公才能补票”,或是表示“私账交易,开票得加钱”,又或是能开普票有限等。
此外,临时搬运费、小额市场调研费等零碎的“隐形支出”同样也是无票重灾区。在缺乏成本票的情况下,这些支出无法全额报税,将会导致卖家利润虚高,从而多缴所得税,提高运营成本。
不过鉴于这一难题属于此前行业环境未规范的遗留问题,部分业内人士乐观认为,国内税务合规的政策此前一直没能跟上跨境电商发展的脚步,现在突然要求整个体系所有环节都要合规是不现实的,具体政策还需等待进一步通知。
毋庸置疑的是,当平台数据与税务系统全面对接,跨境电商的“野蛮生长”时代将正式落幕。唯有将税务合规视作企业生命线,跨境卖家才更有可能在激流中站稳脚跟,迎接更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不知各位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